教师风采

更多>>

李贤伟:林野存冰心,巴蜀育桃李

发布时间:2019-09-2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张玉 审稿:郭东力 来源:林学院

近日,林学院副院长李贤伟教授荣获“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称号。据了解,我校仅有四名教师上榜,李贤伟教授便是其中一人。树人同树木,树木亦树人,李贤伟把半生奉献给了林业,将育人融合进了生命。获奖无数,却虚怀若谷;带领学生,常事无巨细;本科教学,更现一片赤诚,李贤伟以一片冰心,育巴蜀桃李,护心中一片林。

砥志研思,潜心育人成名就

这早已不是李贤伟教授第一次荣获名师称号了,在此之前李贤伟还曾荣获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教学名师称号,斩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各项大奖和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无数。从教35年,他从不拘泥于传统本科教学方法,而是积极探索创新,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学分激励机制、以教授为主体的督导工作制度,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成果居国内同类高校领先水平。将半生献给教育,是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虚怀若谷的育人精神,敢于追求、甘于奉献的育人初心让他在树木树人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走的脚踏实地,走的坚定不移,走的灿烂辉煌。

“我不愿给别人炫耀自己获得了多大的荣誉,我更愿意把每一次的荣誉都拿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默默专研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李贤伟教授常常怀揣着一颗冰心,谦虚的看待自己取得的成果。

严格要求,细节态度定乾坤

“大学不是游乐场,只有现在学会了吃苦,以后才能品甜。”李贤伟是学生眼中的严师,在学生眼中,他似乎有些“不近人情”,总是把最苦最累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学生。出去搞调研,李贤伟会把自己的学生安排在海拔3000多米的德昌,那里的山几乎有四五十度,爬山路调查野生树种的工作常常让学生累到想要放弃。也许只有当学生们步入了社会,才会明白李贤伟是想用最简单的方式,教会他们最残酷的现实:没有近乎苛刻的要求,没有脚踏实地的实践,没有吃苦耐劳的勇气,在科研路上是走不下去的。

“一天不学习,状态就会不同。”尽管工作再累再忙,李贤伟都会每天下午坚持到学生实验室走一趟,习惯的背后是对学生坚持进步的期望,是对学生每天学习的督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善于从细节中洞察学生学习状态,在细节里严格要求学生。亲自察看实验样品,精准要求实验操作,时刻关注实验进展,李贤伟总是从细节入手,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少走弯路。

“我不仅要你有成果,更要你有虚心向学的态度。”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李贤伟给予了学生更高的要求,一进课题组学生们就被要求要读外文文献。每月定期举行两次的读书报告分享会,他也是期期必到,对于敷衍了事的学生绝不姑息,他的要求是学生必须时刻保持林业人朴实、坚定向学的学习态度。

他每一项严格要求的背后,是一颗希望学生向好的真心,一颗关爱学生的仁爱之心。有一次,当他得知学生外出搞调查,一周没吃过一片肉时,他二话不说从市集上买了许多生活用品,翻越几座山也要给学生送去。他送去的不仅仅是物资,更是对学生感同身受的关怀和无微不至的关心。

关心后辈,课堂课外两手抓

作为林学院本科教学负责人的他,将林家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他都对学生关怀备至,时刻以林院大家长的身份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成才。当他得知定向班同学基础比较薄弱时,他便主动联系每一位任课老师,希望老师可以通过更加通俗易懂的方法授课,让定向生同学也可以掌握专业知识,回去报效家乡。

课堂上,让孩子成为可以立足社会的栋梁,是他的出发点:课程设计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培养符合时代的林业新人;教学实验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合格,不做纸上谈兵者。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完善课件内容,感悟形势变化,促进学生“两山”意识,他要培养的不是迂腐陈旧的书生,而是一群富有朝气与创新的新型人才。野外实践亲历亲为,专业技能动手实践,识图能力逐人检查,实验设计放手学生,李贤伟认为实践动手能力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推力。“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是不合格的林业人。”李贤伟总是在课堂上这么教育自己的学生。他严谨的治学风范,深深的影响着也感染着林院每一位后辈教师。

课堂外,让孩子健康快乐的生活成长,是他作为家长的初心:细心观察,耐心指导,关心生活琐事,专注就业问题。“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放弃学业。”这是林学院的承诺,也是李贤伟的坚持。他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便主动帮助申请各类助学金,有几次,甚至自掏腰包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关注学生平时状态,任何细小的情绪变动,都逃不脱他的双眼;关怀学生身体健康,有学生生病住院,他便经常去看望、安抚,给与帮助,直到学生可以回归课堂,继续学习;关心学生就业问题,临近毕业,他会给每位来向他咨询的同学,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中肯且细致建议,指明前行的方向和目标。

他坚持用林业人的朴实与真情,浇灌着巴蜀的林和林院的心。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