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劲雨 审稿:张俊贤 来源:宣传统战部
人物简介:田孟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科协委员,四川省青联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专委会委员,现任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服务总站副站长兼中药材产业部部长;任雅安市科协副主席,遂宁市百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四川省“10+3”产业体系川药科技特派员团团长,四川省中药材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入选科技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全国100个典型案例,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受到科技部表彰。
进入秋季,宝兴县祟兴村的两千亩川牛膝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数百名村民在田间忙碌着,放眼望去,一片片秋收的喜人景象。
“要得,要得,我这两天就上(山区)去。”这是我校博导、中药材专家田孟良教授电话里常说的一句话。
两年来,他的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之路累积超过20万公里,踏遍四川贫困“四大片区”,哪里有中药材种植、哪里有药材科技需求,哪里就有他的扶贫身影。
“从事了这份职业,就得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一点啥子。”
山高坡陡,路途险峻,阿坝州金川县玛目都村是高原藏区特困村,人均年收入约2000元。年轻力壮的村民喜欢翻山越岭,寻找野生中药材,换点儿零花钱。近年,村镇引进了中药材种植企业、成立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中药材,以图早日脱贫困摘帽,但苦于没有技术,村民们看不到发展前景。
受川农大委派,田孟良担起了科技扶贫的担子,选择品种、整理土地、培肥地力、购买地膜、搭建遮阳网、精细种植、田间管理......他亲自制定方案、亲自指导、参与实施。春夏秋冬转了一轮,田孟良带领研究生15次去现场做技术指导,两次遇到雨后塌方,一次飞石差几公分就砸中了他所开的汽车。
一年过去了,田孟良成了玛目都村村民的老朋友。
玛目都村以高原中藏药材人工栽培及野生抚育示范基地、高原特色水果示范园、“农旅结合”特色花卉示范带等为龙头的扶贫产业集群已然形成,直接带动50多户农民脱贫,户均增收8000元。
后来,四川省高原藏区脱贫攻坚现场会在玛目都村召开,从产业规划、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深度参与精准扶贫的科技模式,得到时任省委副书记刘国中等人的高度赞扬。
大小凉山的会理、布拖,高原藏区的理塘、巴塘、色达、九龙,乌蒙山区的雷波、马边、峨边,秦巴山区的达川、平昌、苍溪、旺苍等地,都留下田孟良指导药材种植的扶贫身影。
在达州市达川区申家乡青竹村,田孟良帮助“回乡创业女工”程玲成立农民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种植,引进金银花新品种,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草害,通过肥水运筹延长开花期,确定最佳的初加工技术参数。
在田孟良精心指导下,金银花为贫困户换回了“真金白银",成为脱贫致富的“利器”;在凉山州会理县法坪乡法科村,他帮助地方政府引进兰州百合进行有机种植的产业项目,引进企业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务工等方式实现脱贫增收;在世界高城理塘,他指导当地牧民种植川贝母、红景天、大黄等中药材,雪域高原上几千年来靠“养牦牛、挖虫草”为生的藏民们传统生活方式悄然改变......
“农业技术有多大意义,得看能不能解决生产问题,得看老百姓用了之后是不是真的得到了收益。”
田孟良教授热衷研究中药材是出了名的,他对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又如数家珍,同事喜欢喊他为“田药师”。
几年前,他被选派赴雅安宝兴县担任科技副县长,适逢“5·12”地震灾重建后,百废待兴,中药材种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调研中,农民的贫困、产业的落后,深深触动了他,当地农户种了几年药材,收入不到外出打工的三分之一。很快,他摸清了品种落后、基原混杂、品质低劣、病害严重等问题在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从此,田孟良的科研团队开始向应用研究转型。
他的科研团队中,不乏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院士嫡传弟子,一些人在国际高端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在他影响下,团队从服务药材华重楼生产的种子萌发调节手段研究,到川牛膝新品种的选育和真伪品的区分、鉴定,再到白芨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无一不解决了困扰当地老百姓实际生产的重大难题。
田孟良兑现了良心承诺,宝兴县早已完成对原本劣质伪品头花杯苋的淘汰,重新恢复了原品川牛膝的种植,大大提升了全县生产川牛膝的市场认可度,收购价格和药农种植收益都比原先高出一两倍。全县川牛膝种植户都因此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当前精准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浪潮中,田孟良能够针对贫困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精准选择项目、精准高效实施、精准对接市场,正是得益于长期“立足生产做研究”的坚持与坚守。
“国家能给你一年钱,两年钱,还能给你五十、一百年?想发展,必须得有产业,能自主造血啊。”
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田孟良凝练出一套“产业扶贫经”。
在他看来,四川省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区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历史原因导致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提升产品成本、地理条件限制经济结构、长期补助助长“贫困依赖”、文化差异加剧扶贫工作困难,而困难又进一步导致贫困现状。诸多因素互相纠缠,似乎形成了一个死疙瘩。
他创新了一套解决方案:选择一个当地有基础的高价值作物品种,形成种植业本底,然后深挖产品附加值,发展产地加工和文化特色旅游,形成一个三产联动的良性循环。核心手段就是“要实际进去看,你不走进去实际看,你晓得个啥子嘛?你咋个让别个老百姓信你嘛?”“要让扶持对象从心底萌发自信,先要让大家实实在在地看到希望。”
在四川天全县36个贫困村之一的爱国村开展扶贫工作时,他多次实地走访,组织学校多位专家,为爱国村精准定制了茶产业扶贫开发规划,确定“要以产品升级、品牌树立来促进脱贫的实效性、长效性,从而站稳市场,进而把长期分散的农户变成有组织的现代职业农民,增强贫困者参与市场的主体性,让贫困户平等分享市场经济的好处”的核心思路。
他带领专家们,坐下来和村民们谈技术、谈观念、谈思路,让村民们学习制茶工艺,掌握制茶标准,精心指导茶农在产业发展上做到“8个统一”,保证村民们从茶叶前端栽种、中端粗加工与精加工,到后端的品牌包装、以企业和合作社为核心的市场开拓,环环都可参与,每个人都是品牌的拥有者与维护者,全面激发村民的产业脱贫热情。
不到一年,爱国村茶叶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已成为全县茶产业全产业链科技扶贫示范基地。
田孟良尚未满足,“对于产业扶贫开发,既不能灰心丧气,也不要盲目乐观”,在与村、乡负责人进一步商讨脱贫对策时,他冷静地亮了观点。
他利用学校资源为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量身定做”技术员,帮助合作社建立源自销售收入的扶贫专项基金,以确保贫困户与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他积极协调,促进合作社借助公司力量与CCTV央视网商城签订的优选品牌战略协议,在央视网商城重点推广宣传“爱国绿”“爱国红”两款茶叶产品,帮助拳头产品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为提高茶叶附加值奠定基础,力促扶贫产业进一步升级。
“扶贫首先得扶精神。”田孟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行动践行着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扶贫精神。这样的坚持与奉献,也是战斗在精准扶贫第一线的一大批科技人员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