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更多>>

【优秀研究生导师】秦文:一心坚守三尺讲台 三十三载桃李情怀

发布时间:2021-10-1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来源:食品学院

 

人物简介秦文,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党委书记,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指委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一心坚守三尺讲台,三十三载桃李情怀。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忘教书育人初心,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她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潜心研究生培养,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躬亲力行,俯身为师;坚持引导与指导相结合,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她始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她就是食品学院研究生导师——秦文教授。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1988年,21岁的秦文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作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却没有选择留在缙云山下两江交汇的雾都,也没有流连芙蓉绚烂人流如织的锦官城,毅然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川农,当起了一群孩子的班主任和专业课老师。

年轻的她被不理解的亲友询问,为什么不留在省城?她笑眯眯地说:“我是川农人的孩子,以前是父母培育我,现在该我培养孩子们了。”云淡风轻的一句话成为她坚守33年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誓言。

为更好的站稳、站牢三尺讲台,更好的教书育人、做好科研,她通过攻读硕士、博士,两次进博士后站并赴日本访问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从一腔热血的知识青年到教授,她用33年青春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她33年前做出的选择,是工作,是初心,更是责任。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秦文从2002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2010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十几年的研究生导师生涯里,她一直在创新探索如何通过严谨的科研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她说,我的学生不能只在校的时候优秀,检验我的培养成功与否的标准必须是毕业后他们有没有真正爱上这个专业,是否留在果蔬采后科学化领域,能否成为这个行业的弄潮儿。

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躬亲力行,俯身为师

“秦老师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她总告诫我们要以‘研究’为生,不仅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扎实开展学术研究。要将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锤炼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品质。”2020年作为学校引入人才的颜静不忘秦文老师在研究生期间对自己的悉心培养。

秦文躬亲力行,带头科研,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感染、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面对国内果蔬保鲜水平总体不强,贮藏水平较低,采后各环节损失大这一问题,她深知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任重而道远。为实现这一目标,她一路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创新果蔬采后高效减损,高值化加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20-30%。作为一名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级项目35项,主持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食品工业科技一等奖2项,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11件,制订标准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累计IF超过400。

坚持引导与指导相结合,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她爱生如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研究生,面对专业水平、科研能力、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的不同,她总能用最短的时间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找到因人而异、适合学生的引导和指导方法。

学生实践能力不行,她就从操作讲起;学生科研能力不足,她就从科研思维讲起。她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用行动点燃学生的才智火种,成为学生“筑梦”“追梦”“圆梦”道路上的领航人,竖起了一面“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旗帜,培养出了以四川省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刘书香、颜静为优秀代表的硕博生94名。

秦文始终牢记并践行作为最早一批雅安川农人的父辈们的殷殷嘱咐:要终其一生,用生命践行教师使命,用情怀抒写担当。从寸寸青丝到头发花白,未曾改变的是她对川农学子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去帮助一个个年轻人,改变人生的轨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把最好的时光献给了莘莘学子,献给了教育事业。每当看到学生们成长进步,看到学生们事业有成,看到学生们幸福快乐,她都倍感欣慰。

如今,她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他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青衣江畔。而秦文将继续在周公山下,引领着每一位学生的未来。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