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更多>>

【优秀研究生导师】李仕贵:刻苦钻研为育种 倾尽全力为育人

发布时间:2021-10-2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陈薇兰 审稿:李仕贵 来源:水稻所

人物简介李仕贵,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稻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水稻遗传与育种研究和人才培养。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四川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培养毕业研究生100余名,其中博士30余名。近三年指导毕业生中2人获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3人获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4篇博士论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3人获优秀研究生称号,1人获优秀学术成果奖。

“声若洪钟、学识渊博、侃侃而谈”,这是李仕贵给学生留下的最初印象,也吸引着无数优秀学子走进他的实验室去探索水稻的未解之谜。

严格与温柔并存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他对学生非常严厉。

大到发表文章所需的重要实验,小到田间计划的格式及备注,他都要求研究生注意每一个细节,把每次实验做到发表文章的质量,把每份记录做到追根溯源。已毕业的博士生王石光回忆说,李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数据是一个一个地过、一个一个地确认。已毕业硕士生阮双说,“虽然我是一个和外单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但我的论文李老师还是在百忙中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地帮我改,给我打电话说论文的问题,真的很感谢他。”

只要不出差,每周的组会他都准时参加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汇报。他认为这种碰撞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成长很有益,学生可以谈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倾听别人的建议,可以交流最新的前沿学术动态,开阔自己的思路,从而激发兴趣和灵感。已毕业博士生樊世军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师似乎有一种神奇的“技能”,总是能在一团乱麻的实验数据中直击要害,抓住本质,给出最公正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也正因为如此,有他在的组会总是让人感觉踏实和安心,而他的肯定和鼓励自然也成为了学生们追逐的“目标”。

李仕贵希望学生在科研道路上不要有任何畏难情绪,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学生们在他的指导下,慢慢会养成一种习惯:实验遇到瓶颈停滞不前,不是放弃而是更多地去查阅文献、多方交流,从而最终靠近和抵达真相。即使有时他会很严厉地批评学生,但后来还是会把学生的数据仔细查看,带着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所在。

在生活中,他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爸妈管的他都管。私下里,他会时不时关心询问学生的个人问题。有学生家庭突遭变故,他也曾毅然伸出援手。他的研究生们发现,节假日实验室的自习室里总会多出些好吃的,那是他为忙着试验错过饭点的学生准备的。他的学生说在这里有种归属感,离家在外也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结实饱满的水稻,总是低下高贵的头,稗子的脑袋则在风中飘荡。人就要像水稻一样实诚,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他常以成熟的水稻做比喻来教导学生做人做事。

虽然已经获得众多的荣誉,但是他依然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即使周末和节假日也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年七八月,他都坚持在田间地头开展研究。在读博士生王淏说,他经常看到李老师在午后两点就在田里,带着学生一块田一块田,一行一行地观察所有材料,边看边进行详细记录,一丝不苟地拿到田间第一手数据资料。“我读书的时候就跟我说过,就常听李老师说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在我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这是许多他的学生的感慨。他不追名不逐利,像田里的稻穗一门心思低头充盈自己,言传身教,他做人做事的态度感染了无数学生。

他注重学生的多元培养,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要走科研这条路,学生要分类培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总是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课题,或侧重基础研究或侧重应用研究。不论今后学生志在何处,他也总是给予学生建议和最大的帮助。多年来,他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学研究和品种推广应用的高级专业人才,还培养了众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公务员、普通教师、公司员工等等。育人事业就像他耕耘的另一块稻田,他培养的学生大多也在各行各业中逐渐成长为佼佼者。每每谈及此他的神情都充满着自豪。

这就是李仕贵教授,他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传承川农人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开创未来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