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更多>>

四川农业大学坚持“以本为本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发布时间:2022-05-2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来源: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简报32

川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着力培育有“三农”情怀、有健全人格、有国际视野、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育人为本,把好理想信念“总开关”

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理论武装、课程思政、阵地管理、队伍建设、服务育人、党建工作“六大”思政工作体系,实施“名师金课”示范等十大工程,推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打造校领导集体开设“大国三农”形势政策课等一批思政课品牌;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上线“新华思政”平台课程6门。构筑“川农大精神”为特色的育人模式,深入挖掘江竹筠、王右木等英烈和学校6位入选“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等典范校本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二、坚持专业为基,建好人才培养“主单元”

实施《专业建设支持计划》,按照专业建设资助培育名师、名师支撑专业发展的思路,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分类设立层次资助、专项资助和后补资助,稳定支持一流名师、一流专业型和课程型教学团队建设。制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办法》,对标“双万计划”,锚定一流专业覆盖全校90%在招本科专业建设目标,推进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17个。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停招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19个,增设智慧农业、食品营养与健康、草坪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等新兴、新生交叉涉农专业,强化对现有近农非农专业进行提档升级,形成跨学科交融的文科教育专业群,构建“工农结合、农工融合”的新工科建设“川农模式”。全面修订76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一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支撑矩阵和课程设置等关键环节,系统搭建“大基础”教育下的“两类型、三台阶、一实践”课程结构,促进专业建设上水平。

三、坚持课程为要,守好课堂内外“主阵地”

制定《一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教育”本硕贯通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设智慧教室,推广应用互动式、研讨式、探究式、协作式等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将超过16学时的实验课程全部单列,纳入全校统一排课系统,严格督导实验课堂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实验教学,打造具有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实验课堂。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精准采集、评价和反馈教学过程数据,实现教学管理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步提高。学校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或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建成校外实践基地400余个,学校连续24年获评团中央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推出“专业技能提升、科研兴趣培养、创新创业训练”三大计划,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2021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8项、省级88项。

四、坚持质量为先,种好教书育人“责任田”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严格课堂教学规范,严肃课堂教学纪律,严守课堂教学意识形态阵地,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构建“校内+校外”、“综合+专项”、“常规+临时”、“理论+实践”的培训体系,落实新入职教师国培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项目,依托干部教育培训、研究生导师培训、辅导员培训等项目,常态化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切实提高教育育人水平,2021年参训教师达1000余人次。制定落实《关于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管理规范》,保证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授、科研型和推广型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分别不低于32学时、10学时、8学时,推动一大批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走进本科教学课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本科教育集结。建设名师工作室,开设名师示范课,开展“百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奖评选活动,引领示范和带动教师教学技艺提升。构建“教职工荣誉体系”,遴选优秀教师标兵等先进典型,宣传一流名师先进事迹,营造爱岗敬业、尊师重教、比学赶超的一流校园文化氛围。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