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

更多>>

网站首页 > 正文

让特培之光照亮雪域天路

发布时间:2023-07-0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来源:教师工作部  审稿:杨志钢

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简称“特培”)计划是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推动西藏长治久安的具体措施。四川农业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双一流”高校义不容辞,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认真落实,2011年至今已接收学员11107人,特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调配最优的教学资源

四川农业大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现有学院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49个, ESI排名世界前1%学科9个。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现有院士1人、长江学者9人、教授474人、副教授603人,博士生导师328人、硕士生导师836人。依托上述优势,制订培养方案、甄选优势学科、遴选优秀导师,把学校最具优势、最符合西藏特点的学科,以及富有高原农业经验的导师筛选出来,为学员培养打造出备选学科和导师库,同时向学员开放这些学科和导师的实验实践场地,确保学员享有最优师资和教学资源,厚植培养高原科技人才的沃土。为保证特培学员安心学习,学校在自身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挤出招待所房间供学员住宿;疫情期间又将其调至独立成套的教职工周转房,确保学员健康放心。

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

按照特培项目“区内人才、区外培养、返藏工作”要求,以及特培学员多来自于基层的特点,学校结合生物科技特色、农业科技优势,制定了《四川农业大学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培训学员指南》,规范了学员和导师的职责和任务,确立以农牧科技为特色、实践应用为重点、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培养思路,力求让参培学员掌握农业科技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与此同时,加强学员思想政治建设,组织讲述“川农大精神”感人故事,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川博物馆、汶川灾后重建成果、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增强学员造福藏区、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强化学员使命感,真正做到“培养一人、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培养效果。二是严格目标要求、严格过程管理,力促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为保证培养专业对口、志趣相符,探索出“专业预选-双向面谈-师生结对”的培养机制。为保证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探索形成了“组织管理-学业管理-生活管理”的管理机制。

组织丰富的教学内容

学校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教学内容和过程的组织。具体做法是:导师根据学员单位性质和进修需求,立足学员的学历层次、当地的产业需求和自身的发展需要,着重拓宽视野眼界、强化基础理论、提升应用能力。学校要求,学员要带着问题来、拎着问题学、带着答案回,通过跟班听课、师生交流、实践实习、学术会议、观摩考察、田间操作,并定期汇报学习进度和成效;培养结束撰写总结,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畅谈工作打算,形成培训完整的闭合系统,让培训有始有终,见到成效。

结出喜人的累累硕果

学校十余年的特培工作,已经结出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2020年,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蔡启明、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级巡视员刘莉一行到校调研,对学校特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特培工作“领导重视、管理到位、培养精准、成效突出”。学员们表示,“在川农大能学到真技术、真知识”,“学校老师了解高原,是真正能够解决高原农业问题的专家”,通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西藏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选择川农大进修。截止目前,我校培训结业的76名学员,都已返回原地工作。据初步统计,70%以上的学员已成长为单位骨干,不少人成为学术和技术能手,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省部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申报并主持参与14项国家级科研课题、18项自治区级科研课题; 11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这一切,是国家政策支持、学校认真落实以及导师和学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展望美好的幸福愿景

又是一年花果飘香。我们又在为新一批学员安排食宿、遴选导师、制订培训方案……2023年即将到校的新一批学员,不仅人数上倍增,来源地域也有较大拓展,除了西藏,还有青海、云南、四川藏区;除了食宿、学业安排,地域文化的差异带来的管理问题也已提前考虑。

但是,只要有利于“治边稳藏”这个国之大者,学校将义不容辞,勇于担当,让特培之光照亮雪域天路,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支持下,藏区必将实现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景!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