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泓宇、王洪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统部、教工部
4月20日,由省科协联合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致敬代表人选名单正式出炉。120名在川工作过的科学家入选。其中,院士代表人选99人,我校周开达、荣廷昭两位院士名列其中;除院士外的代表人选21人,我校杨凤、杨开渠、杨允奎、颜济4位教授入选。
我校共计6位科学家入选,入选人数为省属高校第一;在川高校第二,仅次于川大。这是百年川农大的红色基因和红色传统代代相传的充分体现,折射出学校始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所期所盼,为四川科技发展、农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奉献与贡献,彰显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高度肯定与认可。
据悉,为更好遴选出此次拟致敬的科学家,今年年初,省科协联合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先后制发了《关于举办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的通知》《拟致敬的“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代表人选遴选原则及办法》等,同时,省科协还牵头成立了活动组委会、专家委员会、四川省科技史课题研究组。接到相关通知后,教师工作部精心遴选推荐候选人,并经校领导审定后,向省科协报送了我校推荐名单。
教工部分六期推送宣传六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传播科学家们的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和爱党爱国精神。
荣廷昭:情系三农的老党员
荣廷昭,1936年1月出生于重庆璧山,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专家,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开拓者与奠基人,一位在党68年,任教65年,至今仍奋斗在农业教育科研第一线的老党员。
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党的教育培养,一心一意为农业教育和农村振兴服务,在他所从事的玉米遗传育种教学科研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曾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作为第二获奖人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还荣获四川省首届创新人才奖、第二届科技杰出贡献奖。建党八十周年时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从小饱受生活艰辛的他深知农民的困难和粮食对于农民的重大意义,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多收获点粮食。1953年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17岁的荣廷昭从江津园艺学校毕业,就在等待分配工作之际被选送报考大学,顺利考入了四川大学农学院。在校学习期间,他立志要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当时在我国,尤其是四川地区的玉米产量极低,农家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品种,农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种植,却收获甚微。荣廷昭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自己的优良品种。
1957年,荣廷昭毕业后留校任教,师从杨允奎教授和李实贲教授,积极投身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即便在文革特殊时期,面对育种材料完全丢失殆尽,没有实验田,也没有科研经费的困境,他也始终坚持科研工作。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他将数量遗传研究与玉米育种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数量遗传研究和群体改良与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同步进行的玉米育种新方法,开创了热带种质在温带玉米育种中应用的新途径,提出了“育种用群体”的概念和合成“育种用群体”的方法。育成了集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于一体的玉米新自交系30余个,选育了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玉米杂交种40余个,累计推广逾亿亩,新增玉米40多亿公斤。就在常规玉米势头高歌猛进的时候,荣廷昭以超前的眼光意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特点及畜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甜糯玉米需求势必日益增强。他立即组织团队开展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玉米近缘属种间远缘杂交,以利用营养体杂种优势为主选育出新型饲草玉米新品种,开辟了玉米育种新方向。
目前,已85岁高龄的荣廷昭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老迈之躯竭尽全力,与同志们一道为兴农富农强农奋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