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

更多>>

网站首页 > 正文

杨开渠: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发布时间:2021-06-0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龙泓宇、王洪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统部、教工部

4月20日,由省科协联合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致敬代表人选名单正式出炉。120名在川工作过的科学家入选。其中,院士代表人选99人,我校周开达、荣廷昭两位院士名列其中;除院士外的代表人选21人,我校杨凤、杨开渠、杨允奎、颜济4位教授入选。

我校共计6位科学家入选,入选人数为省属高校第一;在川高校第二,仅次于川大。这是百年川农大的红色基因和红色传统代代相传的充分体现,折射出学校始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所期所盼,为四川科技发展、农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奉献与贡献,彰显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高度肯定与认可。

据悉,为更好遴选出此次拟致敬的科学家,今年年初,省科协联合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先后制发了《关于举办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的通知》《拟致敬的“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代表人选遴选原则及办法》等,同时,省科协还牵头成立了活动组委会、专家委员会、四川省科技史课题研究组。接到相关通知后,教师工作部精心遴选推荐候选人,并经校领导审定后,向省科协报送了我校推荐名单。

教工部分六期推送宣传六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传播科学家们的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和爱党爱国精神。

杨开渠: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杨开渠(1902-1962),川大农学院(我校前身)迁雅独立建院后的首任院长,是“川农大精神”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也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农业教育家和水稻专家。他毕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水稻科研事业,最早在长江流域倡导种植双季稻,解决了连作晚稻的品种和栽培技术问题;他是世界上最早开启再生稻研究,并在生产上推广;分蘖研究填补了稻作科学的空白,提供了合理利用水稻分蘖的基础理论,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做出了贡献。

杨开渠曾加入报国工业会等爱国组织,并于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杨开渠赴日留学,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实科,弃工从农,立志以农强国,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九一八事变”后,杨开渠放弃日本导师提供的教职,毅然回到祖国从事科教工作,并多次公开发表文章,构设抵日之道,彰显出一片拳拳忧国之心。

抗战期间,杨开渠主持的稻作室及杨允奎教授主持的四川农业改进所等农业科研机构对粮食增产的研究,强有力地支持了四川抗战时期的粮草输出供应,对全国抗战胜利贡献巨大。杨开渠更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发表长达两万多字的《民族复兴最后的根据地:四川省目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一文,提出并亲自开展对四川省农业生产条件的细致调查,通过种植双季稻、采取干田直播法、选育旱稻品种等系统举措,全面促进四川粮食增产,以此巩固抗日大后方。情况最危急时,杨开渠还大力推行再生稻种植,并专门编写了《再生稻浅说》供农民群体普及推广使用。他本人也因此被农业史学界视作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再生稻,并且是研究得最全面和最深入的科学家。尔后,他还育成了优良品种“川大洋尖”“川大白节子”“川大白脚粘”等水稻良种,均在四川省推广后增产明显,受到一致好评。

1956年,我校独立迁雅建院后,杨开渠担任四川农学院第一任院长,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中,杨开渠仍坚持教学,继续水稻科学研究。他积极策划建立山地大业研究所,组织教师到二郎山、宝兴山等地考察。1957年,杨开渠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61年底被选为中国作物学会第一副理事长。他还先后被选为四川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特邀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四川省科协副主席等职。作为有贡献的科学家代表,1957年他曾应邀列席了毛泽东主席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