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

更多>>

网站首页 > 正文

杨允奎:兴农纾国难求存中华民族于一脉

发布时间:2021-06-0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龙泓宇、王洪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统部、教工部

4月20日,由省科协联合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致敬代表人选名单正式出炉。120名在川工作过的科学家入选。其中,院士代表人选99人,我校周开达、荣廷昭两位院士名列其中;除院士外的代表人选21人,我校杨凤、杨开渠、杨允奎、颜济4位教授入选。

我校共计6位科学家入选,入选人数为省属高校第一;在川高校第二,仅次于川大。这是百年川农大的红色基因和红色传统代代相传的充分体现,折射出学校始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所期所盼,为四川科技发展、农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奉献与贡献,彰显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高度肯定与认可。

据悉,为更好遴选出此次拟致敬的科学家,今年年初,省科协联合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先后制发了《关于举办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活动的通知》《拟致敬的“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代表人选遴选原则及办法》等,同时,省科协还牵头成立了活动组委会、专家委员会、四川省科技史课题研究组。接到相关通知后,教师工作部精心遴选推荐候选人,并经校领导审定后,向省科协报送了我校推荐名单。

教工部分六期推送宣传六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传播科学家们的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和爱党爱国精神。

杨允奎:兴农纾国难求存中华民族于一脉

杨允奎(1902-1970),四川农学院第二任院长,农业教育家和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是我国作物数量遗传学科的拓荒者,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玉米杂交种的开拓者。他倡导数量遗传学在作物育种上应用,并提出简化双列杂交配合力估算方法。执教30载,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

1921年,品学兼优的杨允奎考上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即今天的清华大学),7年后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系留学。在193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杨允奎婉拒导师挽留,怀着报国兴农之志回到祖国。

1935年,杨允奎返回家乡四川,任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教授,曾先后教授过作物育种学、田间技术、遗传学、生物统计等课程。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允奎发表了《讨论抗战开始四川粮食之筹划》一文,对如何提高四川粮食产量以应对时艰进行了探讨。

除了发文筹划抗战时期的四川粮食而外,杨允奎还在创办四川稻麦试验场后,着手进行大规模四川粮食作物地方品种资源普查。杨允奎于1949年,在美国《农艺学》杂志上发表关于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报告,在国际上获得很高评价。此外,杨允奎还利用他与美国农业部蒙里森教授以及他在美国的同窗好友、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的关系,得到了美国优良的玉米种质资源,将其引入四川与当地玉米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1945年,杨允奎及同事先后培养出多个优良组合,增产幅度在10-25%。玉米的大幅增产,为当时的四川抗战粮食输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除了对四川玉米研究之外,杨允奎还曾主持了“特用小麦之育种研究”。他用美国引进的玉皮麦为亲本与地方品种及外来品种杂交,先后选育出“川大64”“川大101”“川大102”等优良小麦品种,有力地缓解川省小麦的抗倒伏、抗条锈等病状,大大增加了川省小麦的产量,其卓越成就很为农业界瞩目。

新中国成立后,杨允奎受到党和政府重用,先后被委任为四川省农业实验所所长、省农业厅厅长、四川农学院院长等职,集四川农业领域的行政、科研和教育重担于一身。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允奎特别注意党的科学技术政策,撰写许多科技论文引领四川农业生产,为四川大面积推广玉米杂交种开辟道路。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洪